这里都是关于“吃”和“关心”的故事
最近,“青岛破获2.3亿海鲜走私大案,其中部分为日本辐射海鲜”的新闻颇有刷屏之势,更有后续报道称,“部分核辐射海鲜流入多省市,或存风险。”
核辐射?这让吃瓜群众们还怎么冷静?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的国际主义精神还没感受到,一时间,打倒“汉奸、鬼子”的声音又在评论中响起。
且慢,这来自邻国的不速之客真的会危害我们的食品安全吗?
毫无疑问,自2011年3 月11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后,确实有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了环境中,其中有超过万吨的放射性物质进入了太平洋,这起事故被认为是至今为止最为严重的海洋放射性污染事故。
2011年发生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是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之后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政府创建了一个12.5英里的禁区,有160000人流离失所。 四年过去了,这个地区已经被大自然吞噬。有摄影师拍摄四年后该地的照片,图片为摄影师和福岛。
所以,在事故发生后,相关国家都对日本农产品实施了不同程度的禁令。
放射性物质的确进入了海洋,但是!这些放射性物质在海域中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啊。
总的来说,就是随着时间推移,日复一日的风吹浪打,即使是被严重污染的福岛附近海域,其污染也会逐步“稀释”。当然,离核电厂越近的地方,因为浓度更高,稀释起来也是更慢的。
事实上,自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包括中国、韩国、俄罗斯在内的周边国家都在密切监测邻近海域中的放射性污染情况,看看这些污染有多少会漂移到自己的水域中来。
作为水产品的出口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当然日本也在监测福岛附近海域水产品被污染的情况。自3月23日开始,日本农林水厂厅定期发布福岛附近海域水产品放射性含量的监测结果,监测的样本包含鱼类、贝类及海藻等169种海洋物种。
水产厅发布的报告分为福岛县内和县外海产品两部分。
福岛县内的海产品调查结果是,2011年4-6月超过基准值的比例为57.7%,事故1年后,比例减少了一半,此后,超过基准值的比例持续下降,2013年10-12月降至1.7%。
在福岛县以外的其他地方,超过基准值的比例在同样是逐渐下降的,到 2013年10-12月已经降至0.1%。
截止到2015年4月30日,分别有39种鱼类、8 种甲壳类、7 种鱿鱼与章鱼、8 种贝类以及2 种其他海产品被纳入福岛县的试验性捕捞, 捕捞区域为福岛核电站20km半径以外的海域。
实际上,自2012年4月1日以后,日本在所有都道府县都已确认全部品类的贝类、鱿鱼章鱼、虾蟹类都在基准值以下,代表性的表层鱼、洄游鱼也在基准线以下,只有少数生活在海底的鱼类禁止上市。
也有童鞋会说,日本农林水产厅的数据就可信吗,会不会骗人啊?其实,要骗也首先是骗日本人啊!再说,除了官方数据,日本的一些民间团体还在自发检测水产品呢,要骗也不是容易的。
从媒体报道来看,这次青岛海关查获的主要是贝类、蟹类和常见鱼类,核污染的风险非常低(但不排除有走私带来的其它食品安全风险,如食品变质等),可以说“核辐射海鲜”的说法完全是一个噱头。
虽然日本的水产品安全总体上已经风险可控,但中国确实仍然没有解除进口禁令: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加拿大、新西兰、墨西哥、智利等国都已完全解除日本食品进口限制,只是要求政府提供食品放射性物质检验证书或产地证明。台湾也一度放开对日本进口食品的限制,不过后来因为标签造假问题又管制了。
马英九就曾表示,“日本食品辐射检测并没有超标,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食品安全的问题,而是标签可能不一定正确,这是法律问题,不是科学问题。台湾方面已经调查了一段时间,也查到一些结果,希望跟日方的调查结果整合起来,了解伪造标签的真相,知道后再防止,到时再解禁,消费者才能放心。”
作为海关部门,守护国门打击走私是本职工作,查获了一些大案要案当然也想“宣传”一下。可以说,走私的各种冻品都是非法的,都全被收缴,但非法和安全是两回事,非法的食品可能有健康危害,但也可能没有。
缉私干警在接受采访时,多说几句,无非是想显示自己工作的成就和重要性,但是他并不清楚其中是否真的有食品安全问题,然后这些话被媒体放大,最后形成食品安全舆论风波,搞得食药监部门压力山大,被迫来收拾残局。
这种情况很像去年的“僵尸肉”风波,去年是“70后鸡翅80后猪蹄”,这次是“核辐射海鲜”,都是报道海关缉私工作,也都跟媒体的炒作噱头有关。
如果你对购买到的帝王蟹不放心,就寄给我吧!
参考资料
1、日本农林水产厅官网
(直接点击下面蓝色标题即可)
如想转载食今不昧订阅号的文章
可通过后台留言商议,
请勿擅自转载,违者必究。
听说权威专家和较真媒体更配哦~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